您当前位置:武汉飞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新认定 >

跨领域企业如何确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主领域?

武汉飞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时间:2025-11-20

跨领域经营企业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精准锚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主领域,是决定申报成败的核心环节。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第十一条第三款要求,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必须属于规定领域,且此条款为"一票否决项"。面对八大一级领域(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及细分的多级目录,企业需通过科学策略实现主领域精准定位。


一、主领域确定的四大核心策略

  1. 主营业务导向法
    企业需以营业执照注册的主营业务为切入点,结合近三年收入结构综合分析:

    • 步骤一:梳理主营业务收入构成,筛选收入占比最高的产品(服务)。
    • 步骤二:核查该产品对应的知识产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是否覆盖《领域》三级目录。
      例如,若某企业智能制造设备收入占比达65%,即使同时涉足工业机器人(先进制造领域)和智能仓储系统(电子信息领域),仍应选择电子信息领域作为主领域。政策明确要求企业注册信息、研发项目(RD)、高新技术产品(服务)(PS)的领域需严格一致。
  2. 技术关联性优先法
    核心技术是支撑主领域选择的关键依据:

    • 技术溯源:分析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形成的核心技术成果。
    • 领域匹配:将技术成果与《领域》目录对照,确保知识产权与主领域强关联。
      典型案例为新能源企业开发光伏组件(新能源领域)和储能电池(新材料领域),若核心专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属于新能源领域,则主领域应定为新能源。
  3. 政策红利叠加法
    地方政策对特定领域的倾斜可影响决策:

    • 地方政策调研:查询注册地专项扶持政策(如地方研发补贴、税收优惠)。
    • 红利对比:优先选择地方重点支持的领域(如合肥新站高新区优先扶持新材料领域)。例如广东省对生物医药企业额外提供研发补贴,跨领域企业可据此优化主领域选择。
  4. 未来战略布局法
    基于技术迭代趋势前瞻性布局:

    • 研发方向评估:结合企业未来三年技术规划(如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
    • 政策导向参考:依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选择增长潜力领域。
      若企业同时布局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和基因编辑(生物医药),但战略聚焦合成生物学,则主领域应定为生物与新医药。

二、跨领域申报的常见误区与规避措施

  1. 领域选择大而全

    • 风险:技术领域过宽导致评审专家认为核心技术不聚焦。
    • 对策:严格对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选择三级目录下的细分方向(如"电子信息-软件技术-基础软件"),避免同时申报关联性弱的领域。
  2. 知识产权与技术领域脱节

    • 风险:核心专利未覆盖所选领域(如选择生物医药领域但专利属机器人控制技术)。
    • 对策:确保知识产权与主领域强相关,Ⅰ类专利(发明专利等)优先支撑主领域。
  3. 研发费用归集不规范

    • 风险:跨领域研发费用未拆分,影响领域投入真实性判定。
    • 对策:建立分领域研发费用辅助账,明确RD与PS对应关系。

三、操作流程标准化建议

  1. 领域映射四步法

    • 注册信息表:企业主要情况表领域与PS领域一致。
    • 知识产权布局:核心专利/软著需直接支撑主领域产品。
    • RD项目设计:研发活动需明确归属细分领域(如"资源与环境-水污染控制技术")。
    • PS收入占比:主领域产品收入需占高新技术产品总收入60%以上。
  2. 材料一致性校验
    申报材料中"企业注册信息""知识产权""RD""PS"四大模块的领域描述必须完全统一,避免因表述偏差导致评审质疑。


结语

跨领域企业需以核心技术为锚点主营业务收入为标尺政策红利为参考战略方向为蓝图,实现主领域的科学决策。通过规避领域泛化、知产脱节等陷阱,并严格执行"领域映射四步法",企业可显著提升认定通过率,充分释放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红利与市场价值。在产业升级与科技变革交汇的当下,精准定位主领域不仅是资质认证的关键,更是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战略基石。

跨领域企业如何确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主领域?